外资银行售预期收益22%理财品 专家称很难兑现
银财昆山:在某理财网上,有这样一款理财产品被放在近期在售理财产品的第一位:发行银行--星展银行;产品名称--2012年股得利系列1211期12个月人民币结构性投资产品,保本,预期最高收益22%……看到这里,我相信你接下去应该没什么心思再去看其他内容,而是对那个高得有些离谱的数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2%”?真的假的?想必在这个时候,你应该会对这款标明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22%的银行理财产品有些动心,即便你坦然地说不,那么好奇心多半也会驱使你去了解究竟是什么产品如此神奇。
外资银行巨亏风波
近期,多家外资银行发售了数款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达11.5%-22%.
和中资银行1年期左右产品平均5.0-6.0%的预期年化收益相比,外资银行所发的产品看上去更具吸引力。
只是,这么高的收益,真的能兑现吗?
如果大家对理财产品市场稍微关心一下的话,应该还能记得2008年下半年开始闹得沸沸扬扬的外资银行产品巨亏的新闻。
案件1:东亚银行产品浮亏85.58%
客户王先生与朱女士起诉东亚理财产品销售时夸大宣传,而目前产品净值已浮亏85.58%.而该产品当初在宣传时则表示“首月即支付年收益率30%的固定收益;除获取固定收益外,更有机会赚取红利收益,最高年收益率可达33%.”
案件2:渣打银行产品3个月缩水3成
上海投资者王女士在2008年投资1000万元购买了渣打银行一款名为“金通道环球投资系列”的理财产品,该产品包含了16只海外基金供投资者选择组合。3个月后1000万元的资金已经亏损将近300万元。王女士想把剩余的约700万元资金提出来,但“渣打银行拒绝了提现要求”,直到那时,王女士才发现自己购买的并不是所谓的“基金”,而是渣打银行的一款结构性产品。
……
这样凄惨的理财“故事”,在这两年不断发生,遗毒至今。前不久,又爆出渣打银行澳元理财产品巨亏90%的新闻。这几年,结构性理财产品不断遭遇零收益、负收益的尴尬;但在去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收益率排名前十的大部分为结构性理财产品。股市前景看好,令外资银行再次集体发售结构性理财产品。面对高收益的诱惑,投资者何去何从?
买之前要问银行两个问题
“外资银行往往会将预期最高理财收益作为宣传来吸引投资者,有些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往往会着了道,等到产品管理结束后,拿到收益发现和当时宣传的完全不是一码事,这时候往往就会产生纠纷。”这位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一定要先问银行两个问题。
问题一:投资标的是什么?
问题二:结构如何设计?
问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让投资者清楚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表现最差情况下的收益情况,以及该产品获得预期收益率时所需要符合的条件。
另外,在下单前最好对投资标的物做点功课,不管产品结构设计是看涨还是看跌,或者在特定区间浮动,投资者都应该了解该标的物当前的走势以及过去1年内的走向,作为参考依据。
另外,如果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首先应该考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与产品的风险等级相匹配。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对于挂钩标的较为了解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通常,结构性产品的说明书上,都会标出几种情形下的可能收益率,投资者在买之前应该想一下,如果出现最差的情形,自己能否接受。如果一两年之后产品出现零收益你也能接受,那么可以考虑购买。”这位理财师表示。 外资银行希望用高收益“正名”
零收益、负收益,在金融风暴爆发期间,这样的字眼屡屡见诸与结构性理财产品相关的报道中。彼时,结构性产品似乎成为“吞噬财富的恶魔”。时过境迁,结构性产品去年的表现正在努力扭转人们对它的印象。尽管依然有不少结构性产品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但实现了最高预期收益率的结构性产品成为主流。
以这款星展银行所发的预期收益22%的理财产品为例,投资者不妨仔细查阅其产品说明,以剖析他的盈利公式。
产品名称:2012年股得利系列1211期12个月人民币结构性投资产品
预期收益:0-22%
挂钩标的:SPDR黄金基金
获取收益条件:该产品将根据观察期内的基金涨幅决定收益率,如果该基金在观察期内的涨幅接近但未超过20%,那么将按最终收市日的涨幅根据公式计算出收益,理论上可以获得22%的最高年化收益;如果该基金在观察期内任意一天涨幅超过20%,将获得5%的年化收益;如果该基金在观察期内涨幅未超过20%,但最终收市日低于或等于初始价格,将获得零收益。
那么,其实说白了,投资者最后拿到手的收益可能只有3种:0、5%、22%。
此外,汇丰、东亚、法兴银行还发售了最高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2%、14.5%、11.5%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均跟股市有关。例如汇丰的产品挂钩3只香港及新加坡上市的航运行业股票,法兴银行的产品则挂钩香港恒生指数、台湾加权指数、MSCI新加坡自由流通股指数的表现。对几款产品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果产品所挂钩的股指,如恒生指数、加权指数等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投资者就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回报。
某中资银行理财师认为,要拿到外资银行这些理财产品高收益,也不是不可能,只不过,拿到的概率比较小。
“大部分情况是拿到5%的中间收益。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同类理财产品对收益的预期相对保守些,一般也就5.0%至6.0%的水平,不可能有22%这么夸张的最高收益。”这位理财师说。 外资银行售预期收益22%理财品 专家称不一定能兑现(2)
页:
[1]